卢氏生活网成立以来,一直秉承“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始终处于积极、健康、稳健、高速发展的状态。用互联网的先进技术提升卢氏老区人民的生活品质是卢氏生活网的使命。
卢氏县地处山区,是革命老区,交通信息比较闭塞。基于此点,卢氏生活网更加专注于服务于大众,一方面做好向卢氏人民积极宣传外部信息,另一方面向外界展示卢氏县的风貌。卢氏生活网的发展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老区人民的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它为老区人民提供了一个生活信息的展示平台,更加方便的在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扮演着一个中介平台的角色。
2009年10月,以卢氏生活网的交流平台组建了卢氏县华美商贸有限公司,这使卢氏生活网的经营进一步走上了正轨、高速发展的轨道。卢氏生活网正以坚实的步伐把卢氏人民带向信息化时代。
卢氏县华美商贸公司成立以后,对卢氏生活网的业务布局重新做了相关调整,在卢氏生活网原有网站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卢氏生活网电影频道,卢氏生活网电视频道,卢氏生活网音乐频道,卢氏生活网电台频道,卢氏生活网新闻频道,卢氏生活网图片频道,卢氏生活网上网导航,卢氏生活网论坛等八大网络平台,形成了卢氏县规模最大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
在满足用户体验和便民生活方面,卢氏生活网提供了诸多便民服务:车票查询,天气预报查询,卢氏房屋信息查询等等。卢氏生活网一直在努力成为卢氏县最优质的第一生活门户网站。目前卢氏县华美商贸有限公司牵手多家商家,为网站提供支持。争取把卢氏生活网打造为卢氏县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网络交易平台。
面向未来,坚持自主创新,树立品牌是卢氏生活网的长远发展规划。成为最受卢氏网友喜欢的互联网平台是卢氏生活网的远景目标。因此,卢氏生活网一直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努力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网络文明。
20字真的写不出什么事迹,只能尽量减少数字,满意请采纳
1.郑成功,汉族.康熙元年率将士数万,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比尔.盖茨的妈妈理解比尔.盖茨,花了当时是天价的两万美元让他去上全西雅图第一所开办计算机的湖滨中学
3、数学家华罗庚为了回国参加建设,避开美军的搜查,秘密取道香港回到北京;
4、著名女作家张海迪五岁成了残疾人,后来自学小学到大学的课程,以及五国语言,被评为三八红旗手;
5、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因为作战负伤,双眼失明,但却靠顽强的毅力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朝鲜著名战斗英雄黄继光为了掩护军队,用自己的身驱堵住了敌人的堡垒;
7、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在练兵时跳下冰冷的河水救出落儿童,壮烈牺牲;
8、普通职工向秀丽为挽救突发的火灾带来的财产损失,毅然扑进火海救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9、抗洪英雄李向群在长江特大洪水抢险中,积极奋战在抗洪前线,劳累过度牺牲;
10、儿童团员刘胡兰面对敌人的诱降,坚贞不屈,倒在了敌人的铡刀下;
11、海尔总裁张瑞敏初到海尔时面对企业的落后管理,决定革新,引进国外技术,使得海尔在短短十几年当中跻身全国知名企业行列;
12、北京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十五年如一日,终年工作在来来往往的公交车上,热情待客,态度诚恳.被评为三八红旗手;
13、上海工人徐虎在业余时免费义务到社区居民家中,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坚持如故修理电器,凭借一流的技术和热情的服务受到居民好评;
14、气象学家陈金水上世纪60世纪毕业后自愿去西藏支援,创办了气象站,对每日的气象做出精确的汇报,并坚持做气象报告,至到花甲之年才退休;
15、著名环境学家彭加木为了揭开罗布泊的生态之谜,不幸在探险途中走失,下落不明;
16、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双目失明,靠家庭老师的彭励走上写作之路,并积极到世界各地演讲,宣传助残;
17、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大学时开始研究计算机,和好友艾伦创办了公司,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进行研究,实现 了网络的全球化,本人也因此成为世界首富;
18、英国科学家霍金幼时身患半身不遂,听力视力均有下降,但通过自学获得了物理学学位,并通过向别人口授完成了科普名著 《时间简史》;
19、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对教学精益求精,因材施教,坚持带病教研究生,并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终因劳累过度病逝;
20、北大方正董事长王选院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计算机软硬 件开发和现代印刷出版事业,在临终前一天仍然坚持审阅学术报告.,被誉为“当代毕升”.
21.爱迪生:发明电灯泡、因一次事故而造成一只耳朵失去听觉、改良电话、发明了电报机、发明留声机;
22.戚继光:写纪效新书、抗倭、参与对付俺答的入侵、巡边、驻守蓟门;
23.王守仁:平叛、剿匪、龙场悟道、被刘瑾打屁股、参悟圣人之道
24.李时珍夜宿古寺,吃干粮喝泉水,尝草药直到夜晚
25.鲁迅嚼辣椒驱寒, 坚持读书。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6.王亚南少时睡三脚床,伏案夜读。终成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27.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8.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29.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30.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
31.我国国画大师齐白石,坚持每日作画,除身体不适外,从不间断。
32.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
33.孙膑被庞涓谋害挖去双膑,在断腿之痛中崛起而不是沮丧,最终成为著名军事家。
34.司马迁:经受宫刑和牢狱之灾的磨难,却没有自暴自弃,写出了名垂千古的历史巨著《史记》。
35.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36.英国的大将军威灵顿七败七战,于是有了永垂千古的美名;
37.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于是有了“苦心人,天不负”这样的豪气壮语!莫说挫折不可战胜,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惨淡的人生。莫说痛苦只可放大,真正的智者只会把这痛苦当作前进的动力!
38.戴震:善疑多问,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终成清代的大学问家。
39.布鲁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勇敢的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面对火刑,毫不退缩,为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捍卫真理的殉道者。
40.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满意望采纳
2001年,时任三门峡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的王振伟调任卢氏县委书记。新官上任后,王振伟下调研、摸实情、少表态,但凡公开场合都让副职去出面。这一来,最后落了一个“王不管”的外号。可正是王振伟的这个“不管”,最近叫他的名声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原来,卢氏县委的办公地点设在一个土的掉渣的土坯房里。这么俭朴的办公地点,就如今来讲那简直就是鹤立鸡群,自然获得了网友的好评,大家都觉得这个县委书记“不管不问”的对。
河南省卢氏县委一直在土坯房里办公,事迹近来被媒体广为传播后,日前,县委书记王振伟接受《新京报》采访。他曾三次流出了感触的泪水。对话中,说到卢氏县还有三分之一的老百姓住着土坯房,他流泪了;自己调到卢氏,很少回家,无暇顾及正在上初中的女儿,他流泪了;自己无法在重病多年的老父床前尽孝,他流泪了。
王振伟说,关键要抓好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基础设施两个方面。要发挥生物多样性和传统产业优势,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培育发展烟、菌、药、牧、果、蚕、菜、渔八大支柱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增效益,真正实现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项目,农民来自产业化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
王振伟表示,卢氏是全省最偏远的深山区县,离周边省辖市最近也在135千米以上,茫茫大山阻隔着山外的精彩世界和辽阔的天空,阻挡不了县委、县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坚定步伐。他说,建设新农村就要努力改善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搞好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建设上,重点开工建设山西临汾—海南三亚高速公路卢氏段工程,建成209国道杜关至川口段、卢栾公路等干线公路和沙河至涧北、温口至叫河等干线公路,加快12个周边乡镇出境公路建设,开工建设319省道西峡—兰草铁索关公路和250省道潘河—木桐—灵宝公路,今年全面完成剩余121个行政村通水泥路任务。在农田水利建设上,加快农村安全饮水、水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改善8万人的饮水条件,2006年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32项安全饮水工程,解决1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加快通信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完成乡镇居住地无线市话建设,移动信号覆盖率达到90%以上。
近年来,卢氏县投入1600多万元改河造地、修坝打井,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万多亩、旱涝保收田70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平方千米,新修防洪堤坝7.53万米,修复水毁河坝1.95万米,解决了4.91万人、1.5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全县90%的农村人口饮水条件得到改善。投入2300万元消除了174所中小学D级危房。改建了22所乡镇卫生院,建成了19个乡镇花园式敬老院,建成了19个乡镇宣传文化中心和352个村文化大院。104个村实现了有线电视入网,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3%、93%。
王振伟说,在整体提高卢氏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县里注重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唱响扶贫开发“两出戏”,移民搬迁迁出来,劳务输出走出去。按照“搬迁扶贫、异地开发”的思路,逐年把深山独居户迁出“白云深处”,着力解决深山散居群众交通、吃水、用电、通讯、就医、上学等难题。截至目前,卢氏县搬迁贫困群众1749户、6439人,使他们从“不知魏晋”的深山恶劣地域迁到靠近县城、靠近集镇、靠近公路新的家园。还要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每年要培训农民工2万人以上,输出富余劳力7万人以上,使他们迈出山关,外出创业。
王振伟对卢氏的发展满怀信心:“我们把卢氏老区37万人民的命运和福祉视为职责所系、工作所向,亲民爱民、惠农扶农,通过新农村建设,力争早日把昔日贫困落后的卢氏建设成为实力卢氏、富裕卢氏、魅力卢氏、活力卢氏、和谐卢氏,让山区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1、王清华:卢氏县委书记
2、张晓燕:县委副书记、县长
3、乔建厚:卢氏县委副书记
4、狄 罡: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5、赵永丰: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6、陈 钧: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
7、付新红: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8、吴文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9、孙会方: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10、苏占云: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11、郭军文: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12、岳爱华:县委常委、副县长
石板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河南省卢氏县石板岩地区,在那里,人们将岩石上雕刻的“镂空线板”到处张贴,以吸引顾客购买商品。后来,这种技艺逐渐演化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石板画。石板画结合了绘画、雕刻和印刷技艺,成为了中国境内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
石板画制作的过程十分复杂。首先,制作者需要在石板表面用铁笔勾勒出轮廓线,然后再使用刨刀、刻刀等工具将图案雕刻在石板上。当雕刻完成后,制作者需要在其上涂上灰泥,然后用凹版印刷机进行印刷。最后,将印刷好的图案彩绘才算完整完成一个石板画。
石板画表现的主题十分多样化,既有古典文学、历史故事等传统题材,也有描绘植物、动物等自然风景的作品,还有表现生活点滴的小品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说,比如《白蛇传》、《西游记》等等,这些经典作品和地方特色成为了石板画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
除了在中国卢氏县石板岩地区,石板画也在中国陕西、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河北等地有流传。而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石板画还被广泛用于宣传教育和动员群众的工作中,成为了极具时代特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石板画所采用的刻刀、铁笔等工具都是传统手工制作的,而不同的制作工具能呈现不同的线条、阴影和墨色。与此同时,不同作者的风格也会因所用工具的不同而造成变化。例如,使用薄型铁笔勾勒轮廓线则显得细腻、精致,适合表达柔美的自然风景和人物形象;而粗铁笔勾勒出来的轮廓线则较为生硬,更适用于表现神话传说和极具力度的性格。
另外,传统的石板画常常以黑白灰三色为主,但随着时代变迁,彩绘的石板画也越来越受关注。石板画的彩绘需要掌握相应的调色技巧,从而丰富图案的色彩变化和层次感,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
石板画的艺术风格丰富多变,有婉约清新、有壮美磅礴、有浪漫诗情、有忧愁苦闷等类型,形式也各具特点。例如,《红楼梦》中爱情故事的描绘,不同于描绘《水浒传》中的战争场面;描绘自然景致的石板画和描绘宗教题材的石板画又各有千秋。总之,石板画作为一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完整地保留了许多历史文化的精华,是人们了解中国民间生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传统石板画制作过程中,还有一种叫做“描绘”或者“摸画”的技艺。这种技艺得名于其特殊的制作方式,即在粘合了灰泥的石板上用手指先搓出一个底线框架,然后再逐渐完成整个图案的勾勒和填涂。因为这种技艺不需要使用铁笔等工具,而是全部由手指直接接触石板表面进行描绘,所以描绘的石板画更具有手工艺术和手指印记的个性化特征。
除了石板画的传统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它还受到了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影响。例如,现代科技发展给石板画的制作过程带来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例如电脑辅助制图、打印机印刷等。同时,因为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石板画也有了更大的展示平台和粉丝群体。许多石板画艺术家已经把他们的作品推广到了全国各地,并开始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如书法、陶瓷、民乐等)进行融合创作。
卢氏一高“我们学校能迅猛发展,首先在于领导精诚团结、奋发创业。”采访中,一位教师由衷地对记者说。这是一个坚强有力、配合默契的领导班子。卢氏一高校长周玉清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教高级,年轻有为,富有魄力,工作务实,勇于创新。他1993年29岁即任学校副校长,2002年6月通过卢氏县委、县政府公开选拔,挑起了校长这一重担。学校党总支书记张留旺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系三门峡市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才思敏捷,儒雅稳健。副校长、特级教师李玉泉业务能力超群,堪称教育专家。陈治国、杨占峰等班子成员凝聚一心,团结进取。近年来,卢氏一高一是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招贤纳士,从县内择优选拔40多名优秀教师;二是主动出击、礼贤下士,遍访湖北、安徽、陕西及省内本科院校,吸纳优秀青年教师50余人;三是简化人际关系,形成了唯才是举、一心工作的良好氛围。尤其是5位校级领导全部是来自该校教学一线的教师,目前仍有3名校领导继续担任教学任务。学校领导都能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操作。
近两年,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特别是从安徽、湖北、陕西等地招进的本科毕业生50多名,加上从本地招聘的年轻教师,目前共有80多名,已占到全校教师的三分之二以上,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为此,该校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和拔高,采取多种形式,把抓好年轻教师的培养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抓。
———逐人入格过关,提高课堂效能。对新进卢氏一高的教师,试用两个月后,进行入格验收。由学校组织专家组成评委,通过听课、评课、说课,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分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4个档次确定等级,使青年教师反复锻炼提高,直至达到优秀。
———实行高考实战训练,厉兵秣马毫不松懈。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周做一套高三模拟训练题,每月随高三学生参加月考,期末参加大型考试,成绩存入业绩档案。长年坚持训练培养,让年轻教师尽快适应各年级教学要求。
———开展拜师带徒活动。由有威望、有经验的教师当导师,指导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每期认真考核,务求帮带实效。
———实施造就名师工程。该校今年出台了卢氏一高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号召全体教师争做具有自身特色的名师,对名师提出了基本条件、必备条件和具体要求。学校对名师每月补助80元至100元的特殊岗位津贴,鼓励大家争当名师,形成名师群体,从而以点带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他们还将和宣传部门联系,加大对名师的宣传力度,在卢氏电视台开设“一高名师风采”栏目,让社会都来关注名师,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鼓励教师进修学习,紧跟时代永处前沿。对参加进修的教师,学校报销学费、路费,管吃、管住。仅此一项,学校每年就需拿出5万多元。该校有25名教师参加上海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进修学习,将在今年毕业。
1998年以来,学校教职工由74人增加到176人,134名任课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105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20人、一级教师51人,有13位教师入选省、市级骨干之列,有40余位教师荣获省、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有100余篇教学论文荣获省、市一等奖,师资队伍年龄与学历结构不断优化。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绿毛水怪 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会稽王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发浙东诸郡免奴为客者移置京师,以充兵役,号"乐属"
浙东诸郡群情激忿
以此事件为导火索,东晋帝国末期,长达十二年的孙恩、卢循之乱拉开了帷幕
黄巾起义 让我们把时间线回拨至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
这一年,头系黄巾的贫苦农民们(多为信徒)在张角的号令亦或煽动下,呼号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揭竿而起,史称"黄巾起义"
纵观封建王朝史,农民起义屡见不鲜
然而"黄巾起义"的幕后策划者张角却与众不同,他煽动劳苦大众跟着他一起造反的工具尤为特殊—宗教
游戏中张角形象 "东汉光和中,张角为太平道,张修为五斗米道…" 东汉末年,张角以奇书《太平要术》为蓝本,创立太平道教
后来他以救助人民为名,四处传教笼络人心,在当时已然不堪重负,生活难以为继的贫苦大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从而为后来的"黄巾起义"打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
孙恩、卢循的发迹史与张角极其相似,不过其宣传工具为张修所创立的五斗米道教
据《三国志》裴松之引《典略》记载,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教法门相似,因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鬼吏,使病者家出五斗米为常例,因故获名五斗米教
孙恩、卢循何许人也? "孙恩,字灵秀,琅琊人,孙秀之族人也
世奉五斗米道
" 孙恩,琅琊人,是孙秀的晚辈族人,其家族世代信奉五斗米道教
游戏里的孙恩形象 "孙秀字俊忠,琅琊人
初赵王伦封琅琊,秀给为近职小吏
伦数使秀作书疏,文才称伦意
伦封赵,秀徙户为赵人,用为侍郎,信任之
" 孙恩的祖先孙秀,初始供职为琅琊小吏,后因文章写得好,被时任琅琊王的司马伦看中提拔,引为心腹
后来司马伦被封为赵王,孙秀也随之迁了赵人户口,受任为侍郎
孙秀不愧为五斗米教的忠实信徒,在司马伦手下当官的时候,仍不忘潜移默化地向领导传教
"伦、秀并惑巫鬼,听妖邪之说,秀使牙门赵奉诈为宣帝神语,命伦早入西宫,又言宣帝于北芒为赵王佐助
于是别立宣帝庙于芒山,谓逆谋可成
" 赵王伦相信了孙秀的无稽之谈,认为自己父亲(司马懿)在九幽之下,支持自己去替代晋惠帝司马衷,于是司马伦与孙秀一主一仆交换了意见,统一了认知,矢志不渝地造起了自家的反
司马伦像 不得不承认,他们的造反还是"卓有成效"的
虽然司马伦没当几天皇帝,但好歹过了一把当皇帝的瘾,引起了一个时代潮流后(八王之乱,由此愈演愈烈),主仆二人双双殒命
赵王伦、孙秀失败后,孙氏家族到了孙恩这一代,已经迁居南方
孙恩的叔父孙泰,历任东晋的将军,太守等官职
最厉害的是以五斗米道教为媒介,得到三吴士庶的信仰,化身为五斗米道教的人间代言人
《孙恩传》里讲孙泰"浮狡有小才,诳诱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财产,进子女,以祈福庆"
可见,孙泰极孚人望
不过,作为一个大忽悠,忽悠一些"愚者",显然不是孙泰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太子少傅王雅先与泰善,言于孝武帝,以泰知养性之方,因召回
道子以为徐州主簿,犹以道术眩惑士庶
稍迁辅国将军…… 会稽世子元显亦数诣泰求其秘术
" 据史书记载,当时上流阶层甚至皇帝,如晋孝武帝,以及执政的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都对孙泰或者说孙泰代言的五斗米教宠信有加
究其原因,在于五斗米教有"服食之术",得之可长生
对于当时皇族崇信道家一事,我们从简文帝的一些行为似乎也可一窥端倪
简文帝字道万,有两子
一子即孝武帝字道生,另一子字道子,皇室起名用字极为考究,简文帝取字如此,似乎侧证了当时五斗米教在皇族之中的影响力
司马道子卧像 相比之下,孙恩的起义伙伴卢循的家谱则更加显赫的多
"卢循字于先,小名元龙,司空从事中郎谌之曾孙也
" 卢循太爷爷是卢谌,卢谌是范阳涿郡人,其祖上卢毓于曹魏时位列司空,卢氏更是范阳的名族
到了卢谌这一代,值永嘉之乱,四海南奔
卢谌却坚定地选择留在北方,然后被迫在羯族石氏的朝廷后赵当官,以致"沦陷非所"
到了卢循这一代,这支卢氏业已南渡
游戏里的卢循形象 "时江东王、谢诸族方盛,北人晚渡者,朝廷悉以伧荒遇之,虽复人才可施,皆不得践清涂
" 何谓"伧荒"?南方人嘲讽北方人粗鄙,北地荒远,谓之"伧荒"
卢循家族乃是范阳卢氏,中原高族
因为南渡较晚,仍被辱为"伧荒"
这种心理落差,可能为自小遭受南方士族白眼的卢循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南朝门阀士族时代是最看重门第的时代,尤其婚嫁更讲究门当户对
从后来卢循迎娶孙恩之妹来看,以范阳卢氏的奕世高华,虽然沦陷非所,仍不至于沦落到与孙恩联姻
在卢家江河日下的表象之外,恐怕还与卢循与孙恩同为五斗米教信徒有关
东晋自淝水之战后,谢安交权隐退,不久去世
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接管政权,政治极其腐败,士族的奢侈,直追西晋贵族
下层的吴人因为频繁的服兵役和沉重的赋税,十分痛苦
加上桓玄与执政的司马道子父子尤为不和,东晋朝廷内部势力互相倾轧,整个国家,乌烟瘴气,乱象毕露
孙恩的叔父孙泰,眼看时机成熟,决定举扛起革命的大旗,推翻暴晋
"泰见天下兵起,以为晋祚将终,乃煽动百姓,私集徒众,三吴士庶多从之……会稽内史谢輶发其谋,道子诛之" 孙泰以为晋祚即将终结,便召集他的徒子徒孙一试锋芒,未曾想被谢輶告发,出师未成便被司马道子诛杀
于是孙恩接过叔父的大旗,继承"五斗米教代言人"这个桂冠,于海岛上,召集亡命之徒,伺机向东晋复仇
"及元显纵暴吴会,百姓不安,恩因其骚动,自海上攻上虞,杀县令,因袭会稽,害内史王凝之,有众数万
于是会稽谢针、吴郡陆瓌、义兴许允之、临海周胄、永嘉张永及东阳、新安等凡八郡,一时俱起,杀长吏以应之,旬日之中,众数十万
" 孙恩,卢循起义 终于,孙恩等来了机会,司马道子父子横征暴敛,纵暴江左,"乐属"政策颁布之后,老百姓们不值暴晋久矣
于是,孙恩伺机揭竿而起
此时潜伏东晋朝堂之上的五斗米教信徒纷纷造反给予响应,例如会稽谢针,出于会稽四姓之一的谢氏;吴郡陆瓌,出自吴郡四姓之一的陆氏
他们都是江东显赫的士族,却站在五斗米教这一边
不难看出,此时五斗米教已渗透士族门阀,发展成为一股隐于朝野的庞大力量
"于是恩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号其党曰"长生人"
诸贼皆烧仓廪,焚邑屋,刊木填井,虏掠财货,相率聚于会稽
其妇女有婴累不能去者,囊簏盛婴儿投于水,而告之曰:"贺汝先登仙堂,我寻后就汝
"" 五斗米教教义乃是追求长生,于是孙恩把跟随他起事的党羽称为'长生人'
孙恩率领他的"长生人"一路烧杀掳掠,相约聚集在会稽
军旅之中,有的妇女怀抱婴儿不能跟随,孙恩便让她们用木头制作一个摇篮,把婴儿放置在里面,投到水中,并妖言惑众道:"恭喜这些婴儿先一步去了天堂,等我们死后也会飞升登仙
"由此可以看出,孙恩名为五斗米教的信主替天行道,实为借宗教以实现自己个人的私欲罢了
孙恩、卢循起事后,其义军成员多为常年居住河海边的居民
后来,孙恩侵犯临海,被临海太守辛景打败,无路可逃,自溺于海中
跟随孙恩的信徒们开动脑筋,翻阅《太平御览》,其中一篇《道部 尸解》引《登真隐诀》中记载,尸解有刀、兵、水、火之解
按照孙恩的死法,应归于水解
所以孙恩投水被神化为"登仙堂",自沉被曲解为"成水仙"
孙恩、卢循起义图 孙恩死后,卢循接过造反的大旗,以成"水仙"为名,继续笼络人心,作乱广州
后趁着东晋新晋权贵刘裕北伐之际,兵犯建康,也算得势于一时,后虽不敌刘裕,兵败身死,亦不负巨寇之名
宗教一旦沾染上了政治,势必沦为凡人手中搏杀的工具
那个时代的人们不堪现实的苦痛,希冀于来世,误信了一众人间"神佛"
不成想,却随之陷入了无底的深渊
参考文献: [1],(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 [M]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2],(唐)房玄龄等
《晋书》 [M]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
[3],(南朝宋)刘义庆等
《世说新语 贤媛》注引傅畅《晋诸公赞》[M]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4],(梁)沈约
《宋书》[M]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
[5],(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岳麓书社出版社,2009
[6],陈寅恪著,万绳楠整理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M]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